媒体报道News for us

您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聚焦 > 媒体报道

大小南极:自然能提水工程铸就百年山地灌溉梦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1-14     关闭本页

一、两个山村的百年之痛

    大南极、小南极两个自然村隶属茈碧湖镇丰源村委会,位于洱源县城南12公里处,有300年以上的居住历史,是白族聚居的山区村,现有居民283户、1301人,主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因严重缺水,只能种植少数耐旱农作物,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经营品种单一。10年前,人畜饮水都比较困难,后来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用泵站抽水的方式才解决了人畜饮水。种植业用水基本靠自然降水,风调雨顺年份收成稍高,干旱年份就会减产甚至灭产,生产极不稳定,因此这里成了丰源村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大、小南极的部分山地(杨灿华摄)
    实现旱地灌溉是这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但是近几年经过几次科学论证及成本效益分析,结论是:建多级抽水站成本太高,建成后抽水及维护费用大,得不偿失,没有投资建设价值。于是他们的梦想破灭了,连做梦都不敢了。
 
    记得有一次下乡入户,到小南极建档立卡户李飞雄家,他告诉我说:我们夫妇长年在省外务工,家里只有70多岁老父亲和两个读书小孩,前年干旱特别严重,父亲为保苗,到10公里外用马驮水,那天马不听话,踢翻了两桶水,不仅没驮到水,还踢伤了父亲。如果这些地有灌溉条件,我就可以把家里的30多亩地流转出去,自己也可以安心务工了,现在这种情况,我想流转出去,却没有人接手。李飞雄的父亲告诉我: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想,哪天突然引来一股泉水,浇灌我们的土地。
 
    小南极人、就读于云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小艳说:在我们大、小南极,缺水带来的情感伤害,不是只有某个人,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我孩提时代,放学就背个20斤水桶去背水,体力上很辛苦,还影响学习,走在崎岖山路上,也有安全隐患,我有个同学就因背水摔伤,到现在还有后遗症,每个人从幼小开始,缺水就在心灵深处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二、自然能提水是件新奇的事
    当丰源村党总支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把提水灌溉项目告诉大小南极村党员、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时,他们一脸惊愕的看着我们,要么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要么怀疑我们传达错了。自然能提水连水利专业技术人员都觉得不可思议,更别说一般干部或群众了。他们当然不可能相信会有这么“神奇”的技术。短暂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后,有“思想超前”的村民代表小心翼翼地问:是建几级抽水站,用电把水抽上来吗?以前几次都因成本太高而不了了之,这次是真的要实施吗?可是我们承担不起那么高额的抽水及管理费用,这回怕也难……这些年他们在希望和现实间徘徊、期盼,如今梦想就要实现,他们一时不相信也情有可原。

二次搬运管径11厘米、长9米的钢管(田罗银摄)

当我们再次重申,利用前沿科技转化的成果,不要电、不用泵站、不用管理人员,用遥控、用自然能提水,实现“水往高处流”。要把海拔近2100米的凤羽河水,提升到海拔2800米左右的大、小南极高点,解决6000多亩山地的灌溉用水时,大、小南极村的党员、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们满脸都是激动和兴奋。大南极村民小组长罗炽云说:我们这么多地有灌溉用水后,来承包地的企业老板会很多,我们自己也可以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化种植绿色生态农产品。副组长罗仕业说:从此我们不要只种玉米、洋芋、大白芸豆了,以后种什么赚钱我们就种什么。小南极村民小组长李建忠说:我们两个村人均四、五亩地,这回一定成为山区富裕村了。党支部书记罗金华说:脱贫攻坚办成了我们做梦都不敢想的大事……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愧疚”于这项“神奇”的技术姗姗来迟,让他们等得太久太久。

正在建设中的提水站

三、解决群众困难要特事特办

通过沪滇扶贫协作,大、小南极两个村做成了这件做梦都不敢想的大事,首先是上海交大派驻丰源村的第一书记田罗银同志,他提出了自然能提水的存在及可行性,并请来了公司,做了现场勘察及可行性分析,认为项目有实施价值。然后丰源村党总支、驻村工作队实地考察了几个已经建成的自然能提水工程,觉得可行。接着将项目的思路向洱源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援滇干部张磊同志汇报,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于是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申报审批、资金拨付、招标开工等程序都在规范、高效、快速运行中。一个由上海沪滇帮扶资金投入473万元的自然能提水项目于2020年4月12日正式开工,预计7月底竣工投入使用。

张磊、许文平、龚飞、罗建生同志现场调研大小南极用水困难问题

工程由六个部分组成,包括取水池、落差水管、提水站、提水水管、高位蓄水池、引水管及节水灌溉设施。位于凤羽河畔海拔2121米取水池,用管径80厘米、长1980米的落差水管连接到提水站,其间有12米落差,提水站将由落差产生的势能转化成机械能,用水车原理,将河水沿管径11厘米、长5860米水管提升到海拔2753米、容积为500立方的高位蓄水池,再由高位蓄水池通过水管等节水灌溉设施引到地里,进行滴灌或喷灌。

正在建设中的海拔2800米、容积5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该工程日提水能力400立方,它的投入使用,将保证大、小南极两个村群众不再看老天脸色吃饭,6000多亩山地稳步增产、农民稳步增收,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土地有序流转,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土地资源的盘活、经营范围的扩大将带动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会随着出现;这个工程的投入使用,将会闯出一条山区农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特色之路,对所有缺水的山区村寨来说“既是启示,又是召唤”!

正在建设中的位于凤羽河畔的取水池(沉砂池)

引来一股清泉,占领一片高地,这就是脱贫攻坚辉煌成果的展示,虽然我的想象力无法想象你的明天和未来,但我深知这是一股知识和智慧的热流,浇灌这片肥沃而火热的土地,必定结出光辉灿烂的硕果,大、小南极村民定将露出开心笑容,向“贫困”说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