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News for us

您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聚焦 > 媒体报道

水往高处淌 科技显力量 为沪滇合作自然能提水项目点赞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1-14     关闭本页

东川隶属云南省昆明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和昆明市最北端,东川区辖6镇(汤丹镇、因民镇、拖布卡镇、乌龙镇、阿旺镇、红土地镇)2街道(铜都街道、碧谷街道)、1乡(舍块乡),原来是全省确定的27个深度贫困县区之一,2019年脱贫出列。东川虽然国土面积有1800多平方公里,但其中97%是山地,普遍存在“结构性缺水”问题——人和耕地在山上或半山腰,河流在山脚下,看得到水,却不能直接用。

铜都街道为东川区政府所在地,下辖30个村,其中,块河村、梨坪村位于铜都街道西部,两个村共有村民1213户,其中建档立卡户667户,都属于半山区,灌溉缺水严重,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年降水量不足700毫米,属于典型的小江河谷干热气候,较为干旱。由于结构性缺水,长期以来,两个村都只能种植一些玉米、红薯等低经济附加值农作物,农民致富无门。

该如何做好“水文章”

解决“结构性缺水”问题

成为了上海帮扶干部和东川区领导干部

一直想要攻破的难题

援滇干部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和各种资源

积极查找资料和关注相关的信息

2015年,援滇干部得知上海淼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种新技术种----自然能提水技术这个新技术后,立即邀请了该公司的负责人陆明伟到东川,花了几个月,走遍了东川许多大山村落,终于找到了具有恒定落差水源的铜都街道块河村、梨坪村,确定了实施方案。

经过援滇干部的反复对比论证,沪滇携手合作,东川区政府将决定这个有很好社会效益的工程做好、坐实,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东川区政府拿出配套资金900多万,与上海援滇资金500多万一起实施该项目,利用铜都街道一处发电站的稳定的尾水水源,覆盖了附近块河村、梨坪村两个村的山坡耕地5000多亩,一举解决了两个村困扰多年的灌溉缺水问题,把大量山脚下的水能汇聚起来,变成造福山区群众的汩汩清流,新技术的出现对东川的山区群众打开了一扇通往致富的大门。当地人民群众对上海援建的自然能提水项目是由衷地欢迎和支持,解决了一直困扰当地经济发展、人口脱贫致富的大难题,使当地人民群众看到了通往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山水相连,初心不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援滇干部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忘初心,做好科技扶贫这篇文章。

近两年来,普陀区援滇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进上海技术,使援滇资金发挥最大社会效益,持续发力,帮助东川区推进实施了自然能提水项目,不用油、不用电,也不用其他能源,使东川区近五千亩荒地变成了良田,直接带动建档立卡户667户增收,每户直接受益可达5000多元,产业带贫效益明显。

自然能提水项目使东川山区的土地灌溉用水有保障,群众产业发展有希望。项目的实施,不仅完成了提水设备的安装,还配套完成了管网的建设,提上山的水可以通过管网直接灌溉农田,实现了扬程达1000多米,每日的提水量都能稳定达到1700多立方米,使当地群众有了稳定的灌溉用水,大大改变了以往山上山下挑水用的情况。有了稳定供水后,原本的荒地、坡地土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增加了土地肥力,为农业规模化生产、高附加值种植创造了条件。现在的耕地土地流转费由300元涨到每亩1000元以上,还供不应求同时,在改良的灌溉农田上还种上了芒果、枇杷、无花果等高附加值农作物,亩产峰值可以达到两万,产业带贫效益明显。

2019年国庆节,项目完成后,还增加了当地群众的就业脱贫渠道。过去,耕地大都租赁给相应的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企业又聘请了很多当地的建档立卡户工作,直接带动建档立卡户667户增收,每户仅土地流转直接受益可达5000多元,使建档立卡户既能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又能有打工的收入,使自己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安上了加速器。

随着自然能提水项目的推广应用,援滇干部持续推进,让更多荒地变成良田。他们在总结该项目取得的良好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2021年将继续采取沪滇合作的模式,持续推进自然能提水项目。2021年将选取乌龙镇的园子村,土城村、马店、碑棋村、瓦房村等五个村实施该项目,计划每天提水超过9000立方米,设计扬程600米。可解决五个村共12000多亩土地的灌溉用水问题。项目实施后2376户每户直接受益将达到一万余元。

昔日,眼望着清水,两眼泪汪汪;今日,水往高处淌,科技显力量!沪滇合作自然能提水项目千亩荒地变桑田,体现了提水工程“三好一满意",即党的政策好、沪滇协作项目好、项目实施效果好,群众满意!